关于赵云(字子龙),首先得澄清三件事:
一、赵云不卖年糕相声经典段子:「五虎上将,那时候其中四个已经过世了,只剩下赵子龙他老迈年高──」然而说书人遍查《三国志》、《献帝春秋》、《蜀记》赵云家底并没有卖过任何一次年糕、更没有老卖年糕!
二、赵云不是路痴《三国志》引注云别传记载,刘备败走当阳长阪时,有人说赵云往北方去了,肯定是投降曹操,刘备怒骂:「子龙不弃我走也。」
那幺忠心耿耿的赵云为什幺要往北方去呢?为什幺要七进七出救刘禅呢?
啊!原来是擅长迷路的朋友呢!一次两次找不到阿斗,七次终于找到了。
(以上纯属网路谣言,真实的赵云并不像索隆,请勿擅自新增路痴属性)
三、赵云不是贴身保镖、不是常败将军、不是女儿身貌似越说越扯了,但很遗憾的,确实有派说法言之凿凿,说赵云跟随刘备甚久、几乎毫无战绩、未封重要官职──原因只有一个!因为赵云就是刘备身边的女人!
说书人讲故事的原则总是希望听众多思考,历史与人性并不会只有一面,刘备实行仁德之中也有心计、曹操满足野心之余亦有恩泽,所以说,赵云也有威猛阳刚男性之外的另一面⋯⋯?
有可能,可能性大概有0.87%这幺高。
根据历史,赵云带兵打仗的记载较少,声望不如前将军关羽、左将军马超,战功不及右将军张飞、后将军黄忠,正史中并没有五虎将之说,刘备汉中称王,确实以此四位将军为首;至于赵云,陈寿撰《三国志》将关张马黄赵五人同列为一传,可见就算功绩未及关羽等人,仍不可抹灭赵云在蜀汉的重要性。
《三国志》文字精炼,赵云传只有四百余字,探究赵云能够与万人敌关羽、张飞并列的原因,带给后世无尽的想像。君不见燎原火、见龙卸甲、真三国无双等作品,或有创作将赵子龙捧为天神,或有翻案说赵子龙一事无成,但真实的赵云究竟是什幺模样呢?
关于赵云,在史实上,能够确定的事蹟如下:
下文提及赵云在战场上的传说,看官可以自由想像,或许陈到也曾在其背后默默付出,但我们就当作这些全都是赵云的功劳,普天之帅全都让赵云一个人承担──
于是,传说开始。
赵云的忠义情操堪称完美,更不可思议的是,他在战场上同样毫无破绽。
有人说赵云一生中没有重大战绩,关羽樊城之战威震华夏,张飞巴西之战大败张郃,赵云无法与之相提并论;事实上正好相反,若说关羽、张飞是最强的矛,那幺赵云就是最强的盾。
你相信吗?赵云一生当中,竟未曾有过任何败绩。
当刘表过世,刘琮投降曹操,曹军轻骑追击刘备,那时候刘备带着百姓一路奔走,终于在当阳长阪被追上,刘备慌忙丢下财物辎重、甚至抛妻弃子,仅带着数十骑逃跑,莫要嘲笑刘备,其实他做出的只是再正常不过的选择。
然而,赵云选择了常人无法理解之路,他回头保护刘备的夫人孩子,硬是杀出一条生路。
「云身抱弱子,即后主也,保护甘夫人,即后主母也,皆得免难。」此为《三国志》认证的史实,面对五千精锐骑兵,赵云究竟如何突围而出,是个难以解开的谜题,我们已看不见他脸上表情,看不清他身上血花点点,也不知道是什幺样的力量支撑着,让赵云完成了这个不可能的任务。
最强之盾的传说,不只是一次。
刘备攻汉中,黄忠斩杀夏侯渊立下首功;但是当黄忠领兵出击时,赵云手中只有少许兵马留守军营,此时遇上曹操大军来袭,赵云冲锋突击敌军,其后引兵回围栅内,大开栅门,偃旗息鼓,曹军虽然势众,料想其中必有埋伏,向后退却,赵云下令击鼓放箭迎击,大败曹军,这正是知名的「空城计」原型。
刘备知道此事后,亲自察看赵云的兵营布阵,讚道:「子龙一身都是胆也!」
或许赵云不像关羽、张飞、黄忠那样受瞩目,他只是在后方,确实而坚实地默默守护一切。
当刘备称帝东征,兵败孙吴,赵云进军至永安保护刘备,送这位与他肝胆相照的君主最后一程。
刘备逝世后,赵子龙已过了知天命之年,仍继续燃烧自己、奉献为国。
诸葛亮第一次北伐,令赵云、邓芝为偏师牵制敌军,然而主力军队却在街亭大败,此次失利,诸葛亮自请贬为右将军、赵云贬为镇军将军,事实上,赵云在此战不但无过、甚至有功。
「云、芝兵弱敌强,失利于箕谷,然敛众固守,不至大败。」《三国志》再次认证,作为兵力较弱的偏师能够顽强固守、进退有据,实在难得,这也说明了为什幺刘备、诸葛亮总是让赵云担任如此角色,正因为有赵云,前线才能够奋勇作战;正因为有赵云,后防才没有后顾之忧。
此次北伐兵败的主因在于马谡失街亭,这笔帐若不算在赵云头上,那幺赵子龙生涯中再没有任何败绩。
我们也看清楚了赵云的一生,今人塑造出的赵子龙形象着重于武艺,然而,与其将他比作光芒耀眼的神兵,赵云更像是一面纯白高洁的盾牌,一而再、再而三,誓死守护重要仁义之盾──
最强神盾,没有之一。
注:本文多处引自《云别传》,引述史书《三国志》处另有说明。